赛事人才产业三链融合
【深圳商报讯】(首席记者 袁静娴)4台机器人互相拦网,2台机器人相隔近10米成功完成远距离传球,再“飞身”投篮,夺得关键赛点,8月12日,这富有竞技性的一幕,出现在“第二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·深圳”的闭幕现场。
这场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共吸引了全国33所高校、76支队伍、1200余名选手参与,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公认技术挑战性最强、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机器人赛事,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、工程实践水平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顶级舞台。
本届赛事设有“飞身上篮”“仿生足式”“机器人排球”三大赛项,分设飞身上篮竞技赛、飞身上篮运球赛、飞身上篮投篮赛、仿生足式机器人竞速赛、仿生足式机器人障碍赛、仿生足式机器人越野赛和机器人排球挑战赛7个小赛项。
主办方表示,从技术维度看,三大赛项均需综合应用机械制图、电子电路、自动控制、计算机编程等多门学科知识,既是对高校工科教育成果的集中检阅,更是年轻工程师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“试金石”。
夺得“飞身上篮”机器人篮球竞技赛冠军的队伍,来自电子科技大学。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曾崇迅表示,“团队基本上都是大二学生,为了备赛,团队从去年10月就开始准备,多次在队内模拟比赛,在视觉识别等技术方面不断修改,才最终拿下本次比赛冠军。”
据悉,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自2002年举办以来,已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输送了数万名卓越工程师与创业人才,成为新工科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载体。
赛事任务难度高、技术综合性强,参赛队需要在10个月内完成机器人的设计、制作、调试、改进、训练,直至在赛场上展示成果,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。在这里,学生需要组成跨学科、跨专业的项目团队,除了进行机器人技术开发,还需要完成进度控制、物资管理、财务、宣传等项目管理任务,对培养学生的复杂工程认知、系统思维、团队协作、项目管理等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本届赛事落地深圳龙岗,更被赋予了“以赛促产、以产育才”的深层意义。大赛不仅是技术竞技的舞台,更是产学研融合的纽带: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等本地高校全程参与赛事保障,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进行赛事运营,龙岗区人工智能(机器人)署联动辖区企业开设“技术对接通道”,赛后优秀团队将有机会享受100亿元政府订单池、分布式算力网络等资源支持,实现从“赛场创新”到“产业落地”的无缝衔接。
作为全国首个设立政府直属人工智能(机器人)署的城区,龙岗正以“All in AI”战略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,集聚600余家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企业,2024年产业集群增加值达40.52亿元。此次承办ROBOCON,正是龙岗打通“赛事-人才-产业”链路的关键举措——通过赛事吸引全国高校创新力量,依托机器人6S店、具身智能示范街区等场景资源,推动优秀技术成果在龙岗落地转化,同时为产业储备青年人才。
闭幕式现场,全国机器人大赛组委会ROBOCON赛事组委会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完成了合作签约仪式。同时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人工智能学院带来了以“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”为主题的交流会,以及聚焦具身智能的主题演讲。技术前沿视野的开阔和各方资源的注入,为大赛链接“赛事-人才-产业”。
